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

[方方樂趣系列] 2. 胃苓湯(上) - 平胃散

第二篇繼續是泄瀉的方子。

用於:泄瀉 -- 感受外邪 - 寒濕(風寒)證,濕邪偏重,証見胸悶腹脹尿少,肢體倦怠,苔白膩者。

治法:健脾燥濕,淡滲分利。

組成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生薑、大棗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豬苓、桂枝。 (共十味)

本方出自《丹溪心法》卷四 - 脾胃第八十。先看原文:
胃苓湯
甘草 茯苓 蒼朮 陳皮 白朮 官桂 澤瀉 豬苓 濃朴
上銼。每服五錢,水煎,薑五片,棗二枚。
由於是附方部份,僅有其方而論述甚少。往之前的章節找,可見《丹溪心法》卷二 - 泄瀉第十亦有記載:
...濕瀉由坐臥濕處,以致濕氣傷脾,土不克水,梅雨久陰,多有此病,宜除濕湯,吞戊己丸,佐以胃芩湯,重者朮附湯;...暑瀉,因中暑熱者,宜胃苓湯或五苓散,加車前子末少許甚效。
 ...胃苓湯 夏秋之間,脾胃傷冷,水穀不分,泄瀉不止。
五苓散 平胃散
上合和薑棗煎,空心服。
《丹溪心法》都已經寫到明依條方係五苓散合平胃散加薑棗煎,那麼只好先探討一下此二方了。正題之前先談談八卦,平胃散這條方在小說中廔次出現,還都是鬼魂推薦的呢:(感謝呀勇助長知識),例如明末小說《二刻拍案驚奇‧上卷二十九 贈芝麻識破假形 擷草藥巧諧真偶》[2]中,女鬼就是要男主角服平胃散以治腹中陰寒而暴下,這是早期的插入式廣告嗎?

平胃散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[3] ,原文如下:

平胃散
治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,胸滿短氣,嘔噦惡心,噫氣吞酸,面色萎黃,肌體瘦弱,怠惰嗜臥,體重節痛,常多自利,或發霍亂,及五噎八痞,膈氣反胃,並宜服。
 
蒼朮去粗皮,米泔浸二日,五斤 厚朴去粗皮,薑汁製,炒香 陳皮去白,各三斤二兩 甘草三十兩 
右為細末。每服二錢,以水一盞,入生姜二片,乾棗二枚,同煎至七分,去姜、棗,帶熱服,空心,食前。入鹽一捻,沸湯點服亦得。常服調氣暖胃,化宿食,消痰飲,辟風、寒、冷、濕四時非節之氣。
脾胃不和,不思飲食,嘔噦惡心,常多自利,膈氣反胃依啲其實都無乜懸念,五噎八痞好像幾有趣,我們再打開諸病源候論[5]:
卷之二十 痞噎病諸候(凡八論)
一、八痞候
夫八痞者,榮衛不和,陰陽隔絕,而風邪外入,與衛氣相搏,血氣壅塞不通,而成痞也。痞者,塞也,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。由憂恚氣積,或墜墮內損所致。其病腹納氣結脹滿,時時壯熱是也。其名有八,故云八痞。而方家不的顯其証狀,范汪所錄華佗太一決疑雙丸方,云治八痞、五疝、積聚、伏熱、留飲、往來寒熱,亦不說八痞之名也。
四、五噎候
夫五噎,謂一曰氣噎,二曰憂噎,三曰食噎,四曰勞噎,五曰思噎。雖有五名,皆由陰陽不和,三焦隔絕,津液不行,憂恚嗔怒所生,謂之五噎。噎者,噎塞不通也。
榮衛不和,陰陽隔絕而風邪外入...腹納氣結脹滿,原來仲可以時時壯熱添。似乎八痞比起一般想像中的"阻塞感"還要嚴重。而五噎八痞皆是與憂恚有關,可見情志部份的影響真的很大。

此外,平胃散治心腹脅肋脹滿刺痛,口苦無味依點尚未能理解。口苦脅肋脹滿刺痛很有少陽病的感覺,而口苦一般都算在膽火上炎的頭上。平胃散主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,都是辛苦、性溫的藥,而非用柴胡黃芩之類把火清掉,是否把氣滯處理完成就可解呢?

平胃散最重要的一味藥是蒼朮。而朮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並無分白朮、蒼朮,就只有一個朮字,至南朝陶弘景之《本草經集注》則有指出有赤白兩種,一般相信赤朮是後世所指的蒼朮。[6]

味苦、甘,溫,無毒。主治風寒濕痺,死肌,痙,疸,止汗,除熱,消食。主大風在身面,風眩頭痛,目淚出,消痰水,逐皮間風水結腫,除心下急滿,及霍亂、吐下不止,利腰臍間血,益津液,暖胃,消穀,嗜食。作煎餌。久服輕身,延年,不飢。
一名山薊,一名山薑,一名山連。
生鄭山山谷、漢中、南鄭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(防風、地榆為之使。)鄭山,即南鄭也。今處處有。以蔣山、白山、茅山者為勝。十一月、十二月、正月、二月採好,多脂膏而甘。《仙經》云︰亦能除惡氣,弭災疹。丸散煎餌並有法。其苗又可作飲,甚香美,去水。朮乃有兩種︰白朮葉大有毛而作椏,根甜而少膏,可作丸散用;赤朮葉細無椏,根小苦而多膏,可作煎用。昔劉涓子 取其精而丸之,名守中金丸,可以長生。東境朮大而無氣烈,不任用。今市人賣者,皆以米粉塗令白,非自然,用時宜刮去之。(《大觀》卷六 )
 閱歷代本草所述,白朮能止汗,而蒼朮燥濕而發汗,故補脾用白朮,運脾則用蒼朮。因燥濕力強,除中焦濕證效果甚好,但如果沒有水濕,會變成燥胃中津液,所以不可亂用。此外亦有蒼朮能辟邪一說,所以小說中也是以蒼朮去袪遇鬼後的陰氣呢。

參考:
[1] 丹溪心法 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oldbook/dstf/index.html
[2]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 https://books.google.com.hk/books?id=yO53CwAAQBAJ&pg=PA338&lpg=PA338&dq=%E5%B9%B3%E8%83%83%E6%95%A3&source=bl&ots=DgxW5aKELe&sig=vH2UakcgT2e6OsNc2c-HuymRhGk&hl=en&sa=X&ved=0ahUKEwjLjYGI5erYAhXCn5QKHcLXCQkQ6AEILzAB#v=onepage&q=%E5%B9%B3%E8%83%83%E6%95%A3%20%E9%AC%BC&f=false
[3] 見上一篇,藿香正氣散,也有提及局方是甚麼。
[4] 醫砭 - 蒼朮 http://yibian.hopto.org/shu/?sid=75862
[5] 諸病源候論 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oldbook/book28/b28_20.html
[6] 本草經集注 http://www.theqi.com/cmed/oldbook/book31/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